或许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搁舍不下的情怀。每年的五六月份,特别关心小麦的收成,一到谷雨和芒种这段时间,就更加“牵挂”田里的小麦。今年的芒种又到了,我依然嗅到了小麦的清香,触摸到了麦粒的饱满和麦芒的尖锐。我不由自主地挤点时间回老家察看麦收情况。
芒种忙,麦上场。农村有句谚语:“收麦有五忙,割、拉、碾、晒、藏。”收麦是一年中最忙、最累、最苦的活儿。主要因为收麦时间紧,工作量大。“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收麦如救火”,麦子一熟,男女老少齐上阵上。这可都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因为那时候无论种多少小麦都是靠人工用镰刀收割的,人拉肩扛运上场,全靠牛驴来打场……
清楚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1980年),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20亩小麦,靠着全家老小去完成。父亲就是我们全家人的“队长”,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把我们一个个从香甜的梦里叫醒,母亲备足全天的干粮和水,(因为麦地离家有好几里路远,为了挤时间多割点麦子,午饭从来都不回家吃的。)带上父亲两三点钟起来磨好的镰刀,父亲拉着那辆平板车走在前头,大家前后一字排开下地了。虽说是早晨,除了父母亲,我们都打不起精神来,因为我们几个都是学校里的学生,放麦假帮家人收麦子的,对连续加班加点割麦的疲惫有些受不了。
到了地头,父亲一一安排任务:我和两个弟弟搬“麦个”装车,并运往麦场,三个姐姐和母亲一起割,父亲一个人打理麦场上的事。奶奶负责全家的后勤保障,听起“后勤保障”,好像是件容易事,其实,那个年代的生活必需品许多是自己加工出来的,我印象中的奶奶总是干褂子进厨房,湿褂子出。她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从不让全家人在吃饭上受一点委屈,特别是午收季节,更是变着花样做饭菜。麦收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觉得父亲的分工“合理”,因为我最怕割麦,热和累都不怕,最怕的是麦芒把胳膊和胸膛扎得稀巴烂,再流点汗,那又疼又痒的滋味,真是没有法形容。
刚开始的两天,大家干劲十足,到了第三天,精气神明显大不如从前,只听父亲说:“累也得坚持,如果不在下雨前收完,这一年咱们就甭想吃白面馒头喽!”要知道那个年代,白面馒头的诱惑力是多么大啊!这话果然凑效,大家马上又打起精神来了。
全家人起早贪黑十多天才把麦子割完。我和两个弟弟也“不侮使命”,把割下来的麦子全运到场上。父亲一个人一边摊晒一边牵着他那“老伙伴”---老黄牛拉着石磙子不厌其烦地一圈一圈地碾压,同时,还要把运到场上当天打不着的麦个儿码成垛,方便遇上雨天缮盖,奶奶在家有条不紊地做着后勤工作,解除“前线”的后顾之忧。全家齐心协力两个星期天把20亩小麦全收到家了,几乎没受什么损失。父亲说:“今年小麦打破历史记录,过万斤啦!”大家听了喜悦之情益于颜表,因为那一年除了全家人全年能吃上白面镘头外,还卖了吃剩下的麦子给我们几个交学费和添新衣呢,现在想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呢。
记得我上高二那年(1988年),村里有了简易小麦收割机。收割机过处,小麦朝一边倒。省去了人力割麦,我们只要把割倒的麦子运到打麦场上。那一年,我们七借八凑,买了一台二手三轮车,这家伙可让我们少流了不少汗,20亩麦子,三天全拉到打麦场上了。这一年,村里也出现了脱粒机,不用牲口一点点轧了。只需要往脱粒机前传送麦个儿,机器旁有个人负责往脱粒机里喂。金灿灿的麦粒从机器一旁喷出来,从另一旁吐出飘飞的麦秸儿。那一年我家20亩小麦收了1.4万斤。
又过了十来年,我和两个弟弟都踏上了工作岗位,三个姐姐也出嫁了,家中只有父母和年迈的奶奶,这个时候村里有了联合收割机。
庞然大物的家伙,轰隆隆一响,就把麦穗、麦秆统统“吞进去,“吐”出光秆麦秸儿和金灿灿的麦粒。父亲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几十个蛇皮袋在地头等着收麦粒呢,联合收割机伸出输送粮食的长管子,只见麦粒哗啦啦地往蛇皮袋里流。装了一袋又一袋。20亩地,连割带收,一共用了两三个小时。可是,那时侯全村只有那么一两台啊!面对几千亩亟待收割的小麦,力量显得太薄弱了。虽然不用人工收割,可排队等联合也煞是煎熬人,可又生怕割晚了,遇到阴雨天小麦受损。所以等联合收割机的人日夜兼程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听父亲说,那一年我家20亩麦子收了2万多斤。
今天,父母岁数大了,再也不能收麦子了,奶奶也早已过世。我家的地,两年前,托管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里配备了各种农机,引进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省心省力又增收。昨天,父亲接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打来的电话说,我家20亩小麦,今年共收2.6万斤。
有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依托集体经济合作社,中国大量的农民不但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能增产增收,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没日没夜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新型农民用现代化的模式经营土地。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农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