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池州市主城区北郊沿江路刘婆矶桥附近的一片麦田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焦点。麦田中央一棵无名树因形单影只的独特姿态,被网友冠以"孤独的树"之名,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随着大量市民涌入农田拍照,耕种农户不堪其扰,最终砍断树木粗枝以劝阻游客,此举引发公众对自然景观、农耕权益与网络文化冲突的深度思考。
事件回溯:从诗意符号到现实矛盾
摄影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组麦田孤树图:金黄的麦浪中,一棵约5米高的无名树茕茕孑立,与远处长江、群山构成极具电影感的画面。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池州孤独的树"话题阅读量不断攀升,周末高峰期均有多人前来打卡。

"有人凌晨四点来拍日出,还有人带反光板、无人机。"附近村民刘女士描述,游客为寻找最佳角度频繁踩踏麦苗,遗留的饮料瓶、纸巾更让即将收割的农田遍布垃圾。据承包此处田地的农户余宏义介绍,多年前他在此处流转承包了千余亩耕地,每年种植小麦和黄豆等作物,这棵树是他在2015年种下的,为的是在农忙时节给耕种庄稼的农户一个乘凉、休息的地方,“真没想到会成为网红点,更没想到能带来如此困扰。”
如果是正常景区景点,众人前往打卡自然是好事,但“孤独的树”并不处于景区,而是地处农田中间,多人跟风打卡,庄稼就遭了秧。余宏义介绍,因为太多人跟风打卡,树周边庄稼地遭到较重踩踏,“目前正是小麦抽穗的关键期,被踩踏的小麦可能就孕育不出籽粒了。”余宏义估算,目前被踩踏田地面积约5亩左右,经济损失达五六千元。3月24日下午,他发现有打卡者竟将椅子搬到田地里拍照,还有人将自行车骑到田里摆造型,甚至还有人躺在麦子上拍短视频。目睹这些场景的余宏义又气又急,冲动之下准备将树砍掉,在周边市民的劝阻下,最后砍掉了部分树枝便罢了手。
"树是我10年前随手种的,现在它让我的地没法种了。"这一举动却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有人痛惜"杀死诗意",也有人支持"保护农人饭碗"。
多方声音:公共空间与私人权益的边界之辩
游客群体:打卡者王小姐认为,"这棵树已成为城市精神地标,农户缺乏长远眼光";
农耕群体:当地农技站工作人员指出,"麦田不是公园,农耕经济不应为流量买单";
政府部门:属地相关部门回应称,正积极探索"农业景观保护性开发"模式;
法律界人士:律师强调,"树木在私人承包地内,农户有处置权,但破坏公共景观需平衡多方权益"。
深层追问:当乡村成为网红经济的秀场
这并非孤例——安徽宏村稻田画、浙江嵊泗"无人村"等均曾陷入类似争议。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林分析:"社交媒体正在重塑乡村空间属性,农耕用地被迫承载城市人群的情感投射,暴露出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功能界定模糊、管理机制滞后的深层矛盾。"
专家建议,建立"乡村公共景观清单",对具有传播潜力的自然景观提前规划游览路线、设置补偿机制;同时需警惕"打卡热"对农业生产秩序的冲击,避免让农人成为流量狂欢的牺牲者。
那棵"孤独的树"虽已枝叶破坏,却意外催生出更重要的公共议题:在人人皆可制造流量的时代,如何让诗意栖居与土地尊严共生? 一棵树的命运,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微小却尖锐的摩擦。当麦田变成取景框,当农人面对镜头不得不挥舞斧头,我们或许该思考:在追逐"诗与远方"时,是否也该对脚下的土地多一分敬畏?(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程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