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流经济门户
投稿地址:ahjjb2006@163.com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省内 > 正文
“互助养老”如何赋能“社会共治”?
2025-04-16 18:04:01   来源:安徽经济网   作者: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李世龙 赵雪莉    责任编辑:石大龙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首次突破3亿大关。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养老模式与发展路径正在悄然重塑。

调查显示,当前的养老市场处于“9073”格局之下,所谓“9073”指的是,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在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背景之下,子女忙于生计、专业护工短缺等居家养老的痛点让“体面养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

于是,一种名为“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模式悄然兴起——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存储时间,待自己年老时兑换同等服务。这一“低龄换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养老资源短缺的难题,更重塑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温情,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被明确提出,应此形势,全国各地的政策与举措正加速布局。

走进蚌埠市蚌山区青年街道,只见街道上下正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下简称“实践站”),以“时间银行”探索“以老助老”的基层治理新实践,积极发展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养老破局

志愿服务是社区居民丰富退休生活、实现社会价值的方式。在蚌山区青年街道,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每天被接力传递。

走进青年街道南山社区,记者见到了非遗文化服务队中的一员——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吴桂兰。

她不仅进社区参加志愿活动,还去养老院、福利院,有老人看她做服务,就让吴桂兰下次带着他们一起参加。“他们愿意跟着我一起做,我也高兴,我觉得我有价值。”

当低龄老人的“二次价值”被激活,养老便从被动照护转向主动共建。  

为让“服务”与老人精准对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蚌山区青年街道深入摸排老年人身体状况、家庭背景、文化水平、专业特长、工作经验等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银龄人才”数据库,组建“银发帮帮团”等志愿者服务队。

提升老人幸福感,不仅应其所急需,还应多形式回应诉求,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为此,蚌山区青年街道开展“暖心送蔬菜”“快乐健身 以舞会友”“3Q调解室”“暑期公益课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目前,“时间银行”已涵盖家政保洁、维修维护、代办跑腿、老人陪护、理疗康复、法律咨询、金融理财等多项服务。

“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摸准居民真实需求,把文明实践转化为可见、可为、可推的具体项目。”蚌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浩表示,实践站着重从‘一老一小一残’等困难群体入手,不断提升实践站的“温度”。

为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蚌山区青年街道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传授养老护理、心理疏导等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切实增强高龄老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与此同时,引导家政服务人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社工志愿者等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鼓励社区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服务理念,对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

基层善治

时间银行的深层意义,在于将养老从个体责任升华为社会共治。那么,“时间储蓄”如何撬动社会资源?

“这些是‘低龄’服务‘高龄’的一些照片。”实践站内,青年街道南山社区工作人员指着一旁摆满日常生活用品的玻璃柜,“社区志愿者和居民通过做一些爱心活动获得积分,比如帮助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送东西、买药等,攒到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这些物品。”

“时间银行”把志愿服务行为折算成时间单位和积分,为有服务需求的高龄老人提供居家保洁、理发剃须、水电维修、陪同就医、助餐等和服务,建立“志愿服务兑物品、志愿服务兑服务”的激励机制。

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居民可用积分兑换理发、代购甚至医疗陪护服务。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机制,将积分制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让原本闲置的老年劳动力转化为养老资源,形成“服务—存储—回馈”的闭环。

养老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在“时间银行”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后,老年人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治理等公共事务成为“风尚”。

老旧小区停车、电梯加装、物业费收缴等社区的大事小情,青年街道的居民都可以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的“群众呼声”“协商议事”“书记信箱”等板块建言献策,并获得积分奖励。

“积分制”同时激发了基层善治的活力。

据了解,蚌山区青年街道“时间银行”自2024年1月上线以来,共发布诉求801条,参与人数5682人次,储存时间811.5小时,消耗积分8.2万分,兑换服务1330余次,有效解决了一批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呼应”、“12345”热线投诉等同比减少55%,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热词搜索:互助养老 如何 赋能 社会共治

上一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池州贵池区:古老傩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下一篇: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密码"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
友情链接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安徽网信网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安徽省发改委 | 合肥市工信局 | 淮北市工信局 | 铜陵市工信局 | 芜湖市工信局 | 亳州市工信局 | 宿州市工信局 | 蚌埠市工信局 | 阜阳市工信局 | 淮南市工信局 | 滁州市工信局 | 六安市工信局 | 马鞍山市工信局 | 宣城市工信局 | 池州市工信局 | 安庆市工信局 | 黄山市工信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人民网安徽频道 | 新华网安徽频道 | 中安在线 | 安徽网库 |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 | 安徽新闻网 | 合肥在线 |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 安徽网 | 合肥网 | 安青网 | 安徽先锋网 | 安徽农网 | 江淮新闻网 | 万家热线 |
“清朗·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内容整治”专项行动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