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之际,安徽省沱河湿地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近日,在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蚌埠市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共同见证下,姜大姐将108只中华蟾蜍放归沱河湿地,这标志着一场跨越200余公里的生态修复行动圆满完成,这也是合肥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后的首起跨区域环资赔偿案件。

2023年7月,宿州市灵璧县的姜大姐听闻蟾蜍能卖钱,便在梅雨季前往蚌埠市辖区的沱河边捕捉了186只中华蟾蜍,其中108只死亡,未死亡的被公安机关原地放生。姜大姐因这一行为被立案调查,她和不少村民都对“抓癞蛤蟆也犯法”感到惊讶。法官解释,中华蟾蜍作为“三有”保护动物,对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刑事判决生效后,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合肥环境资源法庭受理。审理中,法庭发现姜大姐是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生活困难。考虑到案发地和姜大姐居住地同属沱河流域,法庭打破属地管辖局限,联合多部门多次调解,探索出“增殖放流+异地劳务代偿”方案,最终调解结案。
今年3月20日,姜大姐在相关部门见证下完成了增殖放流。此外,她还将在村民委员会监督下完成不少于150小时的公益劳动,包括巡护河流、林地以及向村民普及动物保护知识,实现从“生态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转变。
合肥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朱斌斌告诉记者,办案不仅要修复生态,也要关怀困难群众。此次多部门联动将劳务代偿范围扩展至关联生态区域,破解了“履行难”问题,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可复制经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