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流经济门户
投稿地址:ahjjb2006@163.com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人物 > 正文
三十载户籍路 一腔为民情
2025-03-29 15:06:40   来源:安徽经济网   作者:徐丹 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陈洁 张传兵   责任编辑:田云泽

“您好,请填写一下表格,请看一下摄像头。这是您的回执单,请拿好。”1月27日一早,一名扎着“马尾辫”的辅警正在窗口为群众办理业务,她就是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辅警吴昌霞。今年2月,51岁的吴昌霞就要退休了,今年春节户籍办理成为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

青丝染霜华 初心未曾改

1992年盛夏,18岁的吴昌霞扎着两条小辫,带着青春的朝气走进芜湖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大桥镇派出所(现龙山派出所),成为户籍窗口的一名辅警。彼时的大桥镇还是城乡接壤的“边缘地带”,户籍档案管理尚不规范,一本本手写底册承载着千家万户的身份印记。

“小霞,我户口上写的年龄弄错了,小了好几岁。”初入岗位的吴昌霞便遇到棘手难题,红星村居民张先生焦急地发现户口本年龄登记有误。面对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她硬是翻遍八几年的原始底册,将泛黄的纸张逐页比对,最终为张先生纠正了“被偷走的岁月”。
“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工翻找,但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吴昌霞回忆道。从手工誊抄到微机录入,从线下排队到“指尖办事”,她亲历了户籍管理从“一摞纸”到“一张网”的巨变,也在这方寸窗口前,将青丝熬成了白发。

方寸窗口暖 枝叶总关情

“霞姐,我孙子的户口该怎么办啊?”2012年3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攥着衣角,在户籍窗口急得直抹汗。老人的女儿女婿远在深圳务工,她独自带着孙子却不知如何办理落户。吴昌霞见状,立刻递上一杯温水,用方言轻声安慰:“您别慌,我把需要的材料都写下来!”她一笔一画写下清单,还反复叮嘱老人“路上小心”。类似的场景在吴昌霞的工作中屡见不鲜,她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四心法则”——接待群众热心、解答问题耐心、办理业务细心、服务百姓诚心,让冰冷的户籍制度透出脉脉温情。
辖区村民提起她总会感慨:“我儿子、孙子的户口都是霞姐办的!这么多年,她连笔迹都没变过。”同事更是称她为“活档案”:“霞姐就是户籍业务的百科全书,问啥都知道!”

柔肩担重任 慧眼护平安

2006年深秋的某个午后,户籍大厅里人头攒动。一名神色慌张的男子要求办理户口迁移,吴昌霞敏锐察觉其言语矛盾、举止异常。她一边佯装核对材料拖延时间,一边用手机悄悄联系值班民警。经核查,此人竟是涉嫌经济犯罪的在逃人员涂某某!这场没有硝烟的“暗战”,展现出这位户籍辅警的机警与担当。

三十年间,吴昌霞的岗位看似平凡,却关乎民生冷暖与社会安宁。她曾为无户老人奔走补录身份,曾为迷途少年协调学籍,更在日复一日的档案整理中,将数十万份材料梳理成井然有序的“民生地图”。

2025年,当“小霞”变成“霞姐”,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已两鬓斑白。在退休欢送会上,老同事们仍唤着她青春时的昵称,户籍大厅的玻璃窗映照着群众送来的鲜花与锦旗。抚摸着陪伴自己半生的办公桌,吴昌霞红了眼眶:“这窗口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从手写时代到“云端服务”,她见证了公安户政改革的每一个脚印;从青涩少女到业务标杆,她用三十载芳华诠释了“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如今,虽将离开岗位,但霞姐的身影早已深深镌刻在龙山的街巷之中——那抹温暖的霞光,永远映照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徐丹 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陈洁 张传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热词搜索:退休 辅警 吴昌霞 三十 户籍路 一腔 民情

上一篇:合肥一位57岁社区民警的“智慧警务”之路
下一篇:吕浩光:从企业“空降兵”到研发“领军人”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
友情链接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安徽网信网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安徽省发改委 | 合肥市工信局 | 淮北市工信局 | 铜陵市工信局 | 芜湖市工信局 | 亳州市工信局 | 宿州市工信局 | 蚌埠市工信局 | 阜阳市工信局 | 淮南市工信局 | 滁州市工信局 | 六安市工信局 | 马鞍山市工信局 | 宣城市工信局 | 池州市工信局 | 安庆市工信局 | 黄山市工信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人民网安徽频道 | 新华网安徽频道 | 中安在线 | 安徽网库 |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 | 安徽新闻网 | 合肥在线 |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 安徽网 | 合肥网 | 安青网 | 安徽先锋网 | 安徽农网 | 江淮新闻网 | 万家热线 |
“清朗·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内容整治”专项行动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