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流经济门户
投稿地址:ahjjb2006@163.com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观点 > 正文
主动把握新技术应用创造的就业机会
2025-03-25 09:08: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赵雪莉

       核心观点: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融合,正在培育新的职业序列,推动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要让就业市场持续暖意融融,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供给,需要各方再加把劲。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这样的部署,旨在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就业的同时,积极适应新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挑战,提升劳动者素养,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鼓励新型就业形态,为我国破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过去一年,我国稳就业成效可圈可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提振了发展信心。

  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融合,正在培育新的职业序列,推动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新兴岗位。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全国招聘需求环比增长219%,低空经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均同比增长。

  要正确认识新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需跳出“机器换人”的线性思维。当下,一些劳动者就业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拥有新的机会。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算法虽然可以替代程序化劳动,但也推动了劳动力向更高价值领域流动。可以说,人类劳动的价值尤其是智力劳动的价值,不仅不会被忽视,反而会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强化。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将催生出“人机协同师”“算法伦理顾问”“数字人IP运营师”“虚拟场景架构师”等新兴职业。与此同时,情感协同、跨文化沟通、复杂决策等“人类专属能力”价值被重新评估,那些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文化价值”的非遗创新顾问、国潮文创设计师、城市记忆规划师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新岗位会应运而生。

  进一步来看,新技术应用也将重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方式,一些企业的组织形态从传统的科层制向网络协同制转变,基于任务完成的灵活就业岗位不断涌现,从而形成高质量的零工经济。“任务协作”或将成为新的就业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的任务供需匹配网络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为“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相关部门不妨根据就业形态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灵活就业形态,让零工经济生机勃勃。

  新技术应用对当下就业市场构成挑战,但同时也在重构就业市场。要让就业市场持续暖意融融,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供给,需要各方再加把劲。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制定好协调产业和就业的政策,有助于广大劳动者平稳完成新旧岗位转换,形成“新技术应用—产业升级—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热词搜索:中考 计分 科目 减少

上一篇:以旧换新释放政策“扩围”的乘数效应
下一篇:如何安放我们的“AI焦虑”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
友情链接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安徽网信网 |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安徽省发改委 | 合肥市工信局 | 淮北市工信局 | 铜陵市工信局 | 芜湖市工信局 | 亳州市工信局 | 宿州市工信局 | 蚌埠市工信局 | 阜阳市工信局 | 淮南市工信局 | 滁州市工信局 | 六安市工信局 | 马鞍山市工信局 | 宣城市工信局 | 池州市工信局 | 安庆市工信局 | 黄山市工信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人民网安徽频道 | 新华网安徽频道 | 中安在线 | 安徽网库 |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 | 安徽新闻网 | 合肥在线 |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 安徽网 | 合肥网 | 安青网 | 安徽先锋网 | 安徽农网 | 江淮新闻网 | 万家热线 |
“清朗·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内容整治”专项行动举报专区